新闻中心News
吕梁市兴县雷火竞技平台:特色小杂粮正在成为富民大产业
金秋时节,农作物陆续成熟,吕梁市兴县唱响丰收欢歌。近年来,兴县实施“特”“优”“高效”发展战略,拓展农业多种功能、挖掘杂粮多元价值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,将小杂粮做成大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 请专家、建基地、育龙头、扩规模、创品牌、雷火竞技入口兴产业……一系列组合拳让兴县杂粮逐步成为农业增效、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,成为兴县“显山露水”的又一张新名片。 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腹地的兴县,资源富集,地下有煤、铝、镁和煤成气,境内梁峁起伏、沟壑纵横、土层深厚、四季分明,适合杂粮生长。 依托天然优势,兴县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注册成立杂粮研究院,围绕创建“中国杂粮之乡、中国杂粮美食之乡、中国杂粮厨师之乡、中国杂粮好食材基地县”四大目标,构建种子基地、试验示范创新等基地、餐饮文化和杂粮文化全产业链发展体系。 中国(兴县)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的小米展区。(郭厚华 摄) 兴县杂粮有较为悠久的种植历史,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,其中谷子种植面积15万亩、豆类种植面积10万亩、薯类种植面积6万亩、高粱种植面积6万亩、其他糜薯类3万余亩。兴县杂粮“中谷19”在第二届中国(伊川)谷子产业创新发展暨小米品鉴大会上,获得商品品质、食味品质和综合品质三个奖项的冠军。 “现在,兴县杂粮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,杂粮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%,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%,户均增收11858元、人均增收4235元,这一产业已成为兴县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。”吕梁市政协副主席、兴县县委书记乔云说。 围绕打造“山西小杂粮第一县”“中国小米之乡”的目标,兴县把杂粮产业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,把小杂粮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,着力实现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。 兴县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,提高产品附加值,投入杂粮奖补资金2亿元,创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、市级龙头企业17户,“山花烂漫”“清泉醋业”“晋绥农林”等一批围绕杂粮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持续扩大。围绕“科技支撑+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杂粮产业发展模式,兴县着力打造杂粮全产业链,发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,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。 产业发展了,宣传也要跟得上。在北京市、太原市、吕梁市的公交线路、高速口、火车站、飞机场等场所,兴县持续开展“兴县杂粮 中国好粮”品牌营销推广活动,形成“立足兴县本土、深入三晋腹地、面向全国范围”的品牌影响力,进一步拓展兴县杂粮品牌的宣传效应,让兴县杂粮成为兴县的又一张金色名片。 如何聚集科技要素,在杂粮产业上精准发力?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介绍说,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兴县合作启动实施“杂粮产业化开发”项目,正在合力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杂粮强县之路。研究所将持续在兴县开展常态化杂粮科学研究,专门为当地选育优良品种,探索高效的种植模式,为兴县做亮杂粮产业品牌献计献策。 在日前召开的2023国际小米年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小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(兴县)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上,杂粮领域的专家学者以“粟米作物与全球粮食安全”为方向,围绕谷糜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、品种改良与种业创新、栽培技术与营养品质等内容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,共同促进谷糜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。 谈及兴县杂粮发展方向,与会专家建议,兴县要用足用好兴县优势,聚力种业创新发展,做强做大做优农业品牌,用科技力量促进杂粮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,催生兴县农业发展新动能。 中国(兴县)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现场航拍。(郭厚华 摄) 开拓市场、展现新形象,是兴县杂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。2023年7月,兴县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(山西)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山西(兴县)杂粮面食文化节,荣获“中国杂粮美食之乡”“中国杂粮美食地标城市”和“中国生态好食材杂粮基地”等荣誉称号,有效提高了兴县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使兴县杂粮的品牌影响力、竞争力不断提升。 借助中国(兴县)首届杂粮产业博览会的平台,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和兴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山西省名优土特新产品协会和兴县杂粮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。同时,兴县被授予“山西优质杂粮之乡”称号,进一步打响了“兴县杂粮 中国好粮”区域公共品牌,推动兴县杂粮产业蓬勃发展。 乔云表示,希望能与各科研院所、各商会协会、各市场主体开展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、更为广泛的合作,结出合作共赢的累累硕果,讲好兴县杂粮故事、讲好兴县发展故事,推动兴县杂粮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。